北京中軸線上700余歲萬寧橋修繕煥新生。人民網 李世奇攝
人民網北京8月8日電 (董兆瑞 李世奇)在北京鼓樓正南方向,有著700余年歷史的萬寧橋如今仍在為社會交通服務,每日車流不息。前不久,“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萬寧橋就是其中15處遺產點之一。
如何促進社會交通與歷史文化保護和諧共生?據了解,北京市交通委組織實施了包括萬寧橋修繕工程、南中軸大修工程以及永定門內大街大修工程在內的一系列項目,通過道路養護維修進一步修復中軸線歷史風貌,提升中軸線交通品質。
萬寧橋修繕 服務交通一線古石橋煥新生
始建于元代的萬寧橋是中軸線上最古老的橋梁,也是北京目前唯一還在為社會交通服務的元代橋梁,被譽為“中軸線上第一橋”。據了解,2020年,萬寧橋修繕被列為中軸線申遺工作中的重點項目,成為北京市交通委城養中心組織開展的第一個文物橋修繕工程,該工程于2023年圓滿完工,使這座仍然服務交通一線的古石橋煥發新生。
“道路通行需求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在修繕工程中被賦予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北京市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工程管理科高級工程師臧宏陽說,為此,城養中心采用了先進的三維激光掃描、地質雷達掃描等現代科技手段,對萬寧橋進行了全面的“體檢”,獲得了詳盡的橋梁結構和材質數據,為精準修繕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通過靜力和動力荷載試驗,科學評估橋梁承載能力,為制定合理的交通管理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修繕過程中,我們嚴格遵循最小干預原則,盡可能保留橋梁的原始構件和風貌。針對石材開裂、勾縫脫落等問題,經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咨詢文物專家和有經驗的技術工人,采用傳統古法修復技藝,如灌入桃花漿固結封護、小麻刀灰重新勾縫等,既有效防止外界侵害,又保持橋梁古樸韻味。”臧宏陽說。
此外,為減輕車輛對萬寧橋的沖擊,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采取了重鋪瀝青油面,調整優化橋梁縱橫坡度修繕措施,重鋪后的瀝青鋪裝坡度更加流暢圓順,減輕對萬寧橋產生的行車震動。同時在瀝青下方增設橡膠瀝青防水層,既有防水功能又具備應力吸收功能,提高橋面結構的防水性能,減小車輛對橋梁下部結構的沖擊作用。
北京建工養護集團市政四處大修項目部經理蘇春杰介紹,此次修繕中還注重提升橋梁周邊環境的整體品質,對橋梁東側墻被混凝土遮擋的部分進行了精細化清理和修復,恢復了其原有的石材風貌。同時徹底清理了橋體上的臟污,使萬寧橋以更加整潔、美觀的姿態展現在公眾面前。
南中軸路大修 實現南中軸御道全線貫通
南中軸御道南起永定門、北至正陽門,明清時期是皇帝前往天壇祭天或至先農壇扶犁必經的“中央御道”。 其中,南中軸路(永安路—珠市口大街)作為中軸線遺產重要載體,該工程被列為了中軸線申遺重點任務和市級重點工程,也是中軸線南段最后實現規劃的一段。
臧宏陽介紹,該工程南起永安路,北至珠市口大街,雖然全長只有523米,但工程打通了最后一段御道,實現了從永定門至前門的“中央御道”的全面貫通,這不僅還原了歷史風貌,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同時也是對現代城市交通需求的積極響應,在完善區域路網體系、改善區域周邊出行環境方面發揮重要意義。
“為確保‘中央御道’的歷史真實性和藝術價值,工程團隊與文物專家緊密合作,御道規制參照正陽門城樓下現存御道遺址和《北京城中軸線古建筑實測圖集》中20世紀40年代實測數據進行,石材用料、鋪設方式和道路尺度都按老規矩來。”臧宏陽指著“中央御道”上其中的一塊石磚說,“御道由御心石、條石、斜墁組成,石材采用青白石,均經過嚴格篩選。其中,斜墁上每一條刷道,都經過人工一條一條鑿刻。我們還效承古法、物勒工名,每塊石材均加蓋供貨單位名稱、生產日期、合格章,確保每塊石材均可追溯。”
據了解,在規劃、文物、園林、交管、屬地政府等多部門的鼎力支持下,南中軸路大修工程得以快速推進,工程歷時43天即完成,其中“中央御道”石材砌筑更是僅用時19天,展現了參建單位的“工匠精神”。
此外,北京市交通委城養中心還于2023年組織完成南中軸路(北緯路—南緯路)慢行系統完善工程建設。改造前南中軸南緯路、北緯路兩個路口中央御道不連續,行人在路口需要繞行外側步道,等待3次紅綠燈才能到中央御道的另一端。此次改造通過在南中軸線與北緯路、南緯路交叉口增設人行過街燈控設施、人行橫道和二次過街島等措施,實現了“中央御道”聯通功能,保障了南中軸路慢行系統的安全性和連續性。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