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影片AV级毛片特别刺激,亚洲性无码欣赏网,国产成人无码网站,亚洲日本第一区另类图片

劉俏:如何理解中國經濟

來源:中國日報網
2024-07-22 17: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全世界在最近二三十年中,都面臨著“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不足”的挑戰。以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作為指標可以發現,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好的研發,最強大的基礎研究投入,也有相對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但最近二十年,美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只有0.5%左右,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美國長期經濟增長只有1.5%-2%。

日本、韓國、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一些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基本上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都不足。這背后的底層邏輯是,工業化時代大規模生產的規模效應,對成本的節省、對技術的應用會帶來很多有利的增長空間,而一旦工業化完成之后,服務業占比會提高,但服務業領域基本還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難度更大。

中國在2010年超過了美國和日本,成為了全世界制造業增加值和產值最大的國家。2010年到2019年的十年時間,我們測算了一下,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年均增速從過往的4%下降到1.8%,也有學者在不同的口徑、不同的計算方法下測算為1.3%的水平。一般來講,全要素生產率貢獻了40%的經濟增長,甚至可能到50%。如果全要素生產率增速降到只有1.8%,這就意味著長期經濟增長速度只有4%或以下。

從這個角度上講,有的學者或者外界提出“中國到頂論”,依據是中國完成了工業化。但中國跟美國不太一樣的地方也很多。第一,到目前為止,中國制造業還有相當的增長比例,目前占GDP的27%,占全世界制造業產值的30%左右,而美國的制造業只占其GDP的11%。中國未來還有一定的空間保持這樣的增長。

為什么中國在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方面還有優勢呢?第一,所有行業都可以通過能源轉型、數字化,再重新做一遍。第二,數字經濟、碳中和的推進,這背后是海量的投資。如果說中國要到2060年完成碳中和,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大致的投資規模應該在300萬億人民幣以上,不到40年時間里,每一年的平均投入將近10萬億人民幣。房地產投資下降的部分完全可以通過新興產業的投資填上。

中國在基建層面的優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府+市場”的發展模式。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這些重要的領域往往資本回報不高,經過我們測算,資本收益率只有2%左右,因此私營資本很難去投入。但基礎設施的投資社會回報很高,沒有人能夠否認高速鐵路的出現帶動了非常長的產業鏈,讓產業鏈上下游很多企業、很多行業得到巨大的成長機會,這背后的社會回報是非常高的。這樣的行業特別契合國營資本或者政府主導的投資介入。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余年,在基礎設施方面投入非常大,而且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很好的拉動效果,主要在于私營資本跟國有資本,或者說政府跟市場之間各得其所,找到了各自相對應的擅長領域,最后形成一個強大的投資強度和投資率,拉動中國完成工業化的進程。

未來我們回答這個問題: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還有沒有可能恢復到2%以上,推動我們在未來十年、二十年保持5%的GDP增長?我的答案是比較樂觀的。

在全世界都面臨生產率不足的挑戰時,中國政府提出了系統的應對方略,那就是新質生產力——通過技術的革命性變革、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聯動、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走出一條跟歐美國家迄今為止不一樣的路。我們認為在理論上講,它是一個系統性的應對全球增長不足的戰略。

第一,中國的制造業要向裝備制造業轉型,會帶來大量的投資機會,會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第二,所有的行業通過數字化、能源轉型、“再工業化”重新做一遍,會帶來大量的投資機會,最后會帶來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可能性。

第三,在基建層面上,伴隨著數字化、新能源進程,再工業化的過程中,需要“新基建”,包括5G、6G,未來算力等,這些投入又是一個海量數字,會帶來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可能性。

第四,中國的資源配置效率不高,我們的很多領域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是被抑制住的。通過高水平的開放,通過更深層次的制度性變革,會帶來資源配置效率的海量提升空間,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提升。

上述諸多的結構性因素的整合揭示了一個不同的底層邏輯,因為上述因素的存在,使得中國與其他完成工業化的國家相較,還可能保持2%左右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跟“中國到頂論”、“中國封頂論”相比較,應該說是不一樣的經濟前景。中國的發展方式從供給端的投資拉動、要素驅動,向更為均衡的全要素生產率驅動的轉型的成功意義很大,這對企業家而言,意味著一個全新的游戲的開始。

新質生產力對企業意味著什么?所謂向“新”之路,就是圍繞著能夠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行業、領域進行拓展。向“新”之路有兩條路:

第一條路是通過技術的革命性變革,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例如和能源轉型、數字化轉型相關的行業以及以量子計算、AI大數據為代表的未來產業,未來會形成新的動能,能夠幫助我們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

第二條路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所帶來的一些機會。當前我國農業、服務業領域的生產率較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空間非常大。這本身也是新質生產力的來源,因為這是發展方式的創新。

向“新”而行, 實現新質生產力的方向是明確的,即“先立后破”。 “立”就是要推動能夠幫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新領域、新賽道、新行業,創造新的消費和需求,把大家對未來的信心立起來。

(作者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涂恬】

為你推薦

換一批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