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滿泥巴的鞋子和衣服,背著一個小布袋,法國洞穴探險家讓·波塔西輕松地穿行于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雙河洞深處蜿蜒的洞穴之中。他對貴州的探洞之旅充滿激情,幾乎可以說是癡迷。
談到洞穴探險的魅力,讓·波塔西把它比喻為下國際象棋,其目的不是抓住對方的國王,而是將重點放在“找到它”。“就像洞穴探索一樣,首先是想象,我要先想象洞穴方位在哪里?在哪座山里?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想象之后,就開始著手行動了。你必須親自去走走,把自己置身于洞穴中,我們能做的就是記錄、測量,記錄這一路來的風景和經歷,為下一次的探索做鋪墊,這是未來無法預測的。回過頭到棋盤上看,你就懂這種感覺了。”
1962年,讓·波塔西出生在一個洞穴探險世家。從16歲起,他就正式加入法國洞穴聯盟,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洞穴探險。他的激情和執著贏得了國際認可,并擔任了聯盟副主席。
1986年,受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邀請,他和團隊開始了在貴州的探洞之旅。自那時起,他每年都會來到中國。
貴州是喀斯特地貌發育的典型區域之一,洞穴資源非常豐富。讓·波塔西和國內外專家一起,對雙河洞進行了20余次聯合科考,確認其為“亞洲第一長洞”。
雙河洞有著“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館”美譽,是中國最大的溶洞群,也是“世界最長的白云巖洞穴”、“世界最大的天青石洞穴”。
雙河洞被譽為“天然巖溶洞穴博物館”,是中國最大的巖溶洞穴群,也是世界上最長的白云石洞穴和最大的天青石洞穴。截止2023年9月,雙河洞連通長度刷新至409.9公里,縱深刷新至912米。在探秘雙河溶洞的過程中,曾發現古脊椎動物化石,包括大熊貓化石、熊的化石等,這些古老動物化石的發現證明雙河洞區域對研究古生物具有重要意義。
如今,雙河洞不再僅僅被科考團隊所關注,當地越來越多的洞穴資源得到開發,成為神秘的旅游景點。
據貴州十二背后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劉得章介紹,傳統的洞穴開發都是修建步道、打上燈光,讓游客對地質景觀進行觀光游覽。而雙河洞景區依托于雙河洞洞穴體系龐大、支洞眾多的特點,在洞穴產品的玩法和屬性上做了一些創新的嘗試。
“我們根據不同支洞的景觀和地形的特點開發定制了諸多體驗性的戶外體育旅游產品,比如銀河洞有幾個巨大的豎井,我們就開發了銀河洞繩降、銀河洞飛拉達等戶外體育產品,洞穴內沒有修建任何步道,也沒有打燈光,游客穿上我們提供的定制的服裝和裝備,在向導教練的帶領下進入原生的洞穴里進行繩降和探索,以獲得一種不同于觀光的體驗,整個過程既新奇又刺激,深受年輕群體、戶外群體和兒童的喜愛。”他補充介紹。
在多樣化和個性化并存的旅游時代,差異化的旅游需求推動著旅游業態的快速更迭。沉睡數百萬年的洞穴因此被喚醒,各種小眾但極具吸引力的洞穴體驗刺激著人們的腎上腺素。雙河洞景區搶抓“溶洞+”旅游模式進行創新,以新業態、新玩法和新體驗迅速“破圈”。
“在夏季的時候,我們推出了‘溶洞+音樂’等創新形式助力溶洞旅游,并積極對接外地團隊來雙河洞旅游,而冬季則以溶洞觀光、戶外探險等項目為主,吸引冬令營研學團隊來雙河洞進行科普研學、戶外體驗等,最大限度發揮溶洞旅游的優勢。”十二背后旅游區雙河洞景區總經理羅建軍介紹。
據了解,綏陽縣2024年“多彩貴州?別有洞聽”溶洞音樂周5月1日拉開帷幕,20余名歌手與知名音樂組合團體攜手貴州省歌舞劇院齊聚雙河洞景區舉辦大型免票演唱會。現場將侗族大歌、苗族飛歌等國家級、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元素交織融合,交響樂音樂會詮釋著溶洞億萬年來的生命力,聆聽自然的“混響”。
劉得章表示:“展望未來,我們將充分利用好旅游區豐富獨特的山地資源,專注于山地戶外體育和生態康養方向,充分挖掘當地生態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物產特色、產業特色進行融合,注重產品的體驗屬性、參與屬性甚至是社交屬性,以吸引更多的年輕群體。”(記者 楊軍 李合子 編譯 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原文見5月4日中國日報10版 英文鏈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05/04/WS66359992a31082fc043c5308.html
中國日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