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版面截圖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個村莊的孩子們有了度過寒假的新去處——當地一個慈善團體在巖溶洞穴中修建的圖書館。
圖書館位于冊亨縣板萬村,與周圍的風景相得益彰,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成為游客必去的地方。
“在農村培育閱讀文化并非易事,因為閱讀并非居民的必需品。這就是為什么圖書館的設計要很吸引人,氛圍也要溫馨,這會鼓勵更多潛在的讀者。”32 歲的“大山小愛”志愿者協會秘書長周蓓蕾說。
這是該慈善機構為幫助農村居民(尤其是兒童)學習而建立的第八個圖書館。從事農村教育工作十多年來,周蓓蕾發現,農村孩子的父母進城務工,許多孩子與親戚住在一起,課余時間無處消遣。
她說,算上周末、學校假期和節日假期,黔西南州的學生有 180 多天呆在家里,大多數學生沒有父母的監管,也無法接觸到像書店這樣的教育資源。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決定為孩子們修建圖書館,為他們提供高質量和可持續的活動,培養他們對閱讀的熱愛。”周蓓蕾說。
她補充說到,除了書籍,圖書館還是公共空間,服務于廣泛的需求和目的。換句話說,每個圖書館都不僅僅是一個書庫。
該慈善機構的第一家圖書館位于冊亨縣巧馬鎮,于 2019 年 3 月開館。圖書館分為成人區和兒童專用區,并組織各種課后活動,包括作業輔導、親子沙龍和電影放映。
為了鼓勵他們閱讀,孩子們可以參加一個免費的獎勵計劃,通過閱讀圖書來獲得積分。當積分達到一定數量時,他們就會得到一份禮物。
李鳳曾是圖書館的志愿者,他很高興看到圖書館受到當地孩子們的歡迎。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來讀書,但總有一些孩子發現自己對書籍的熱情。只要他們來,我們就會一直開下去。”李鳳說。
五年級學生陸曉曼是圖書館的常客,她在留言簿上寫道:“這里是我的第二個家,只是更有趣、更美好”。
在當地政府、企業和個人的支持下,該慈善機構的八個圖書館共藏書約 12 萬冊,平均每月接待讀者約 1.8 萬人次。
“我們花了五年時間來建設和完善圖書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讀者,從幼兒園和初中學生到成年居民,”周蓓蕾說,“這些圖書館可能會改變一些讀者的生活,至少會給孩子們留下快樂的回憶。”
由爺爺撫養長大的周蓓蕾一直深知父母在孩子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我的父母曾在貴州貴陽工作,而我的童年是在浙江溫州的爺爺身邊度過的。那時我最盼望的就是父母回家”,她說。
當聽說大山小愛去貴州支教的消息后,當時還在上海師范大學上大二的她就報了名,并于2012年暑假前往黔西南州的一個偏遠山村——阿依村。
雖然知道城鄉教育的差距,但她還是對班上大多數學生的識字率之低感到震驚。她離開時,很多學生哭著問她來年還會不會再來。她說:“當時我什么也沒說,但我告訴自己,這就是我想投身的事業。”
為期一個月的項目讓她意識到縮小農村教育差距的重要性,因此,此后的每個假期,周老師都會回到學生身邊,也開始帶著其他志愿者老師一起去。
根據民政部的統計數據,截至2021年底,生活在中國農村地區的16歲以下留守兒童有477萬人,較2016年的902萬人減少了47.4%。這種現象在中國中西部地區更為普遍,那里的經濟欠發達,迫使許多成年人到城市找工作。
中國婦女研究所研究員蔣永平表示,照顧這些兒童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幫助,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組織。
2014 年畢業后,周蓓蕾加入了“大山小愛”慈善機構,成為其第一位全職員工。為了緩解黔西南州教師短缺的問題,在過去的12年里,她和900多名志愿者在全州11所小學的教室里教授英語、音樂和美術等各種課程。
“我感受到了召喚。我一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這是一個起點,我相信總有一天會有所作為,”周蓓蕾說。
她的信念與大山小愛的口號不謀而合:“最小的善行抵過最大的善念”。
曾在 2013 年擔任支教老師的曹一鳴說,學生們給他的溫暖令人感動。
曹一鳴說,“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喧囂,農村的生活是充實的,快樂就在生活中簡單的事情里。”他還說,當他嗓子疼的時候,一個不在他班上的學生給他送來了金銀花,讓他舒緩了疼痛。
支教老師陳子超已經參加“大山小愛”三年了,他想學習新事物,也希望幫助班上的 36 名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教學過程中,周蓓蕾老師和她的團隊探索了許多不同的項目,幫助縮小地區差距,為農村孩子創造機會,包括組織城市研學、啟動愛心午餐項目、開設口腔愛護的項目等。
去年,她被評為 “貴州好人”;2022 年,她被授予“貴州青年五四獎章”。
在投身鄉村教育 12 年后,周蓓蕾說,她很高興她教過的一些學生回到村里和她一起工作。(記者 王茜 楊軍 編譯 汪慧 楊旭彤)
原文見2月26日中國日報旗艦版、香港版18版,國際版15版。
英文鏈接: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02/26/WS65dbd341a31082fc043b8f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