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作為亞洲制造大國,德國對其興趣日漸濃厚。本周二起,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開始對越南進行國事訪問,隨行的還包括德國商務代表團,由隧道挖掘裝備公司海瑞克和風力發電場開發商PNE AG等德國大型企業組成。
德國企業在越投資已超30億美元,尤其與越南于2011年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之后,兩國在各層面、多領域的合作開始蓬勃發展。在歐盟,德國已成為越南最大的進口國;在東盟,越南則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
德國與越南互利合作,并不是以犧牲第三方利益為代價,但一些人卻試圖將兩國愈加緊密的經濟關系,描述成是德國對華“去風險”戰略的一部分。德國智庫康拉德· 阿登納基金會駐越南代表弗洛里安·費耶阿本德(Florian Feyerabend)表示,德國總統出訪越南“凸顯德國希望在中國之外尋求經濟關系多樣化。”
這一言論,反映出一些人抱持零和思維看待問題,將兩國之間正常的經貿關系過度簡化。比如,他們會認為,與德國建立起密切的合作伙伴關系后,越南從中獲得的利益就是中國的損失。但他們卻未看到,2022年中德兩國的商品貿易額約為3200億美元,中國連續七年成為德國最重要貿易伙伴。這一體量,幾乎是德國與越南貿易體量的18倍。
確實,由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歐洲內部近年來一直有呼聲,要求歐洲跟隨美國的步伐,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即對華“去風險”。
受迫于美國政府,部分歐洲企業甚至切斷了與中國的商業往來,傷及自身利益。比如,因美國施壓,荷蘭政府撤銷了該國光刻機制造企業阿斯麥(ASML)的出口許可,禁止向中國提供部分先進芯片制造設備,令ASML損失大量商機。
美國政府針對中國發起“去風險”戰略,與確保歐洲經濟和技術安全毫無關系。正如ASML歐盟政府事務主管沃特·巴爾戎(Wouter Baljon)所認為的:“去看看美國的所作所為,你就會知道,這一切都是為了削弱中國實現產業技術進步的能力。”因此,他建議歐盟不要加入“美國的演練”,而應該就自身利益做出評估。
歐洲各國領導人應該明白,從經濟上孤立中國,是不可能的。歐洲要堅持戰略自主,以自身經濟繁榮發展為出發點,切實擴大對華合作。
本文編譯自《中國日報》1月25日社論
原標題:‘De-risking’ stems from zero-sum mindset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編譯:曹靜 編輯:李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