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掃牛槽,補充飼草、整理圈舍……在沿河自治縣甘溪鎮桑木村肉牛養殖場,楊強早早就開始忙活,八點半之前要確保所有牛吃上“早飯”。
在甘溪鎮發展養殖業配套政策的扶持下,楊強的牛兒個個膘肥體壯。甘溪肉牛產業憑著一股“牛勁”,走出了一條帶動產業振興、促進農戶增收的致富“牛路”。
2022年來,甘溪鎮結合鎮情和發展實際,以“五個一萬”目標繪就鄉村振興產業藍圖,其中就有“萬頭肉牛”規劃。通過政府引導、集體經濟運作、科技支撐、農戶參與的運營模式,建立綠色循環產業鏈,讓“養牛”成為群眾增收的支柱產業。
集體經濟帶動村民走“致富牛路”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是帶動群眾致富的重要舉措。為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甘溪鎮聚焦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一強兩富三創”目標,有效推進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更好發揮政府引導和鎮集體經濟引領作用,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去年,甘溪鎮提出“養牛致富”目標,經多方協調籌措資金,2022年9月桑木、芭蕉兩村的養牛場建成投用,作為傳統農業村,兩村開始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新途徑、新辦法、新模式。
為了推動肉牛產業發展,甘溪鎮成立肉牛養殖工作專班,圍繞“萬頭牛”目標,負責項目前期論證、項目方案編制以及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監管監督,并時刻與上級有關部門加強對接,對全鎮肉牛產業發展規劃、布局、選址、技術進行指導,深入調研、及時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為鎮黨委、政府大力發展肉牛產業提供科學有效的決策依據。
肉牛養殖專班班長何天樹告訴記者,鎮集體經濟公司的產業經營收入,扣除租賃養殖場、購牛成本、飼草飼料、防疫防治、水電路網、工人工資等成本,再按照投入比例進行利潤分配。村集體經濟從年收益中拿出5%,作為養殖人員的工資績效,95%作為村集體經濟積累,用于差異化分紅和村里發展各項公益事業。
養殖場由鎮政府申報財政銜接資金建設,配套解決水、電、路、欄圈及化糞池等基礎設施,資產確權到項目村,作為項目村集體經濟固定資產。
采取“七方合作”模式發展:鎮黨委政府負責發動群眾、協調對接、監督指導;鎮集體經濟公司負責飼草飼料供應、肉牛交易、市場開發等事項;村集體經濟組織引進鄉村振興能人帶資入股,并簽訂合作經營協議,明確責任權利,實行風險共擔;龍頭企業負責提供建設意見和技術服務,開展技術培訓;養牛人落實帶資入股和智能化經營管理;種草人負責規范種植管理飼草;金融機構負責為養牛人、種草人發放產業貸款,多渠道向鎮集體經濟公司靈活放貸;保險機構負責提供創新性保險方案,及時為種草人員、養牛人員、肉牛進行承保和理賠。
“七方合作”讓村民養牛賺錢有保障
肉牛產業是沿河的主導產業之一,從古至今,當地百姓都有養牛的傳統,發展肉牛養殖有很好的群眾基礎。
甘溪鎮經充分調查和研究,創新探索“七方合作”模式,以黨委政府為核心、鎮(村)集體經濟組織為樞紐、致富能人(養牛人)為關鍵,龍頭企業、銀行、保險、種草人為保障,做到“七個統一”:統一購牛、統一保險、統一養牛、統一防疫、統一售牛、統一政策、統一結算,以達到“七個放心”:貸款放心、購牛放心、風險放心、防疫放心、政策放心、合伙放心、售牛放心,真正讓村民養牛沒有后顧之憂。
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崔意志告訴記者,目前全鎮肉牛存欄4068頭,預計到年底,將增加到6568頭,到2025年增加到10000頭。
盡管農戶養殖基礎好,但要將產業做大做優做強,還需要更精細的管理。芭蕉村肉牛養殖場有3000平方米,2021年盤活該村閑置集體養雞場擴建而成,該養殖場是“七方合作”發展模式的一個縮影。目前存欄200頭西門塔爾牛,示范帶動當地23戶村民參與養殖。
在干凈整潔的圈舍里,100多頭牛吃著草料,整個牛圈生機勃勃。楊勝煌是芭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也是帶資入股的致富能人,依托鎮里良好的生態條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養起了肉牛。
養牛初期,存在飼草配方不科學、養殖技術跟不上、防疫技術較薄弱等難題,正當楊勝煌為此發愁之時,由鎮政府牽頭,縣相關部門搭線,確定由在沿河發展肉牛產業的中投牧業公司作為技術顧問,長期給予技術指導,并成立專門的防疫公司,對鎮村相關干部、養殖大戶等進行培訓,讓干部和農戶都成為地地道道的“牛專家”。
為了方便監管,養殖場還安裝了監控設備,鎮領導和養殖人員每天可以從大屏幕和手機上遠程查看肉牛的“生活”情況。
“我們每頭牛都有自己的戶口,每天吃什么、吃多少,每天的體重變化是多少,都有精確的臺賬記錄。”說起肉牛養殖,甘溪鎮分管集體經濟的鎮人大主席任華霞頭頭是道。
“鎮黨委政府大力實施產業帶動戰略,堅持把養殖產業作為助推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進一步補齊產業短板,努力在精選產品、養殖布局、生產管理、產品加工、產銷對接、品牌打造、風險防控上下功夫,不斷推進‘三變’改革 ,不斷加大政策扶持,不斷完善利益聯結,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持續壯大鎮村集體經濟,實現養殖營銷一體化,確保肉牛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真正實現增效增收”。崔意志說。
“保姆式”服務確保增收無后顧之憂
“咱這西門塔爾牛環境適應能力特別強,抗病力強、生長繁育時間短,脂肪少、肌肉含量高,在市場很受歡迎……”夏日傍晚,在甘溪鎮里戶村,任華霞正在召開群眾會宣講肉牛養殖政策和技術。
為了發展肉牛產業,該鎮由聯系村領導帶頭,以召開群眾會、院壩會和入戶走訪等形式大力宣傳養牛政策。 據了解,甘溪鎮黨委、政府共成立10個工作專班,其中肉牛養殖專班上上下下有40余名干部,按任華霞所說,就是要確保全鎮實現“3人1頭牛”發展目標。
從中投牧業公司引進的西門塔爾肉牛,成長快,肉質好,調養期平均每天每頭牛能長2.5至2.7斤,育肥期平均每天每頭牛能長3斤左右,成年肉牛達到1200多斤便可出欄,一頭牛能賣上2萬多元。肉牛出欄后,中投牧業公司以保底價每斤17.5元的價格回收,確保養殖戶市場“零風險。”
為了規避肉牛成長過程中遇到各種風險,甘溪鎮集體經濟公司依托沿河出臺的肉牛保險政策,農戶為每頭肉牛自繳180元保險費,遇到意外情況,每頭牛可以獲得15000元的保險賠償。
為調動家庭農場的養殖積極性,還采用“見犢補母”獎補政策,對養殖母牛的農戶家庭,每生1頭小牛補貼1500元,養殖30頭規模以上的家庭農場還可以申請更多專項補貼。
桑木村村民劉桂花今年60歲,她找到村委會,提出養牛的想法,雖然年紀有些大了,但是養幾頭母牛不成問題。母牛平均14個月一胎,生一頭小牛補貼1500元,這對于她來說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針對飼料成本較高、運輸難等問題,鎮黨委、政府規劃打造10000畝飼草產業,供應肉牛發展。目前1噸飼草從省外運至養殖場,約花費1000元。飼草產業發展起來后,1噸飼草花費僅需650元,除此之外,還有政策支持,對人工種草每畝最高補助300元。
“牛剛進場的時候,看著這么小,通過精細化管理,現在又高又壯了,政府提供多方保障,群眾銷路不愁,發展前景可期。”任華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