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個縣(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前來觀摩學習,家鄉畫面登上北京地鐵,央視、人民日報記者前來調研采訪……近日,貴州一個小山村的幾名年輕人“刷爆”朋友圈,頻頻登上熱搜榜。
他們,在干嘛……
我們不是傻子 這里有我們的“詩與遠方”
在冊亨縣冗渡鎮威旁村,王元成和他的小伙伴們是村里的“異類”,每天拿著單反相機到處拍攝,定時開始網絡直播,領著村里的留守婦女學唱歌跳舞,白天還要接待來自各地、操著不同口音的游客。
在村里人看來,這是群不務正業、從大城市“逃”回來的年輕“傻子”。
一群朝氣蓬勃的創業青年
“我們不是傻子”,五年前辭掉北京的工作,回到老家創業,王元成心中自有一桿秤,“我們只是想探尋另外一種生活方式!”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但在冊亨縣,外出務工仍是農村群體增加收入的主要方式,青年能人、大學生選擇留在外面仍是主流。為此,冊亨縣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在外青年返鄉創業、回鄉發展。王元成,就這樣回到生他養他的冊亨縣冗渡鎮,做起了“新農人”。
回鄉創業,王元成首先解決定位問題,明確“干什么”。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貴州時強調,“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貴州深化實施“大旅游”戰略,這讓冊亨縣煥發生機,也讓王元成找到了發展新路——發展鄉村旅游。
威旁村陂鼐布依古寨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靠近國道552線,近年來,由于景區經營不善,又遭遇疫情,旅游人數曲線下滑,百年古寨處于一種沉睡待喚醒的狀態。王元成團隊經過調研,決定將陂鼐古寨作為創業基地。
“古寨的基礎設施、文化底蘊、優良生態都有,關鍵是怎么去融合、去對接市場,我們要做的是開發旅游新業態,吸引人,留住人,將這些優勢轉換為效益。”王元成將當下流行的自然教育、研學體驗與古寨的歷史文化、生態資源結合起來,把陂鼐古寨定位為大山里的考研自習室,圍繞這個定位豐富景區的文化旅游業態、創新宣傳方式。
王元成(左一)和隊友討論團隊運營
說干就干,王元成成立“在村里的年輕人”團隊,開始在陂鼐古寨尋找“詩與遠方”。他們分工協作,有的負責新媒體運營,有的負責民宿經營,有的負責活動策劃。
通過盤活閑置土地和閑置老房,他們建起了“及第山居”青旅、“善良的菜”玉季媽媽互助餐廳、“晴耕雨讀”自習書屋、“田邊河邊”親子民宿、“露苗”戶外營地、非遺體驗工坊、玉季媽媽有機農場,開發非遺文化體驗、青少年課外實踐教育、考研社區、農耕文化體驗等8條項目線路。他們創作的首條短視頻“我們不是傻子”一上線播放量就超百萬、點贊破萬,每天的網絡直播深受大家歡迎。景區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今年清明、五一、端午假期游客爆滿……
成立“媽媽女團” 北京地鐵有了“家鄉味”
村里這群“95后”年輕人,也引起了威旁村兩委的關注。有創意、敢創新的知識青年和想干事、敢干事的村黨支部一經“碰撞”,思路一下子就開闊了起來。在村黨支部的支持鼓勵下,王元成成立貴州百村好物公司,以“村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開展合作,共謀發展。
陂鼐古寨
在威旁村,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兒童、老人是常住人口。相處時間長了,村民也由最初的不理解,逐漸接受了“在村里的年輕人”團隊,有的阿姨甚至操心起了他們的生活。
“有一次,一位阿姨突然問我有沒有女朋友。”王元成笑著說:“當時心里挺感動的,說明她們從心里接納我們了,我在想能不能為她們做些什么。”
媽媽女團節目表演
李加琴是“在村里的年輕人”初創團隊里唯一的女孩,也是當地人,她建議,村里的婦女很多,她們勤快,還會唱山歌,可以將她們組織起來,通過培訓,吸納到景區就業。她的想法得到團隊、村里甚至縣里的支持,很快,威旁村“玉季媽媽互助社”成立了,當天村里就有41位婦女報了名。
大家給每位媽媽錄入了個人檔案,根據她們的技能特長細分工種和職業,讓她們參與到景區住宿、餐飲、環境衛生、民族文化傳承中來。發起“媽媽的小攤計劃”,讓她們制作手抓飯、油炸粑、炸洋芋等各類本地特色小吃銷售,以此來提高經濟收入,并定期給“媽媽們”開設技能培訓、文藝表演課堂等,挖掘和培育“媽媽們”的無限潛力。
表演中的媽媽女團露出幸福的笑臉
轉身變為新型農民、吃上旅游飯的村民王廷元開心地說:“現在每個月收入有3000元,還能在家照看老人和小孩,蠻不錯的!”
今年5月,他們又接到一個好消息,國家鄉村振興局、中國聯通要給“在村里的年輕人”一個推介家鄉和自己的機會——在北京地鐵上播放他們的有關視頻,消息傳來,大家高興之余,精心謀劃拍攝制作宣傳片,最終讓冊亨走進了擁有上千萬人口的北京。他們的事跡,還引起了人民日報新媒體部的關注,以及貴州省、州主流媒體的報道。
一場青年與鄉村的“雙向奔赴”
打贏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再次投向了農村,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而書寫農業農村現代化新篇章,離不開人,尤其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前赴后繼、團結奮斗。
共商創業發展事宜
請黨放心,強國有我。這是青年的錚錚誓言,也是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指向標。
2021年以來,冊亨縣落實推進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的“四鄉”人才創業助力鄉村振興行動,印發《冊亨縣農村“四鄉”人才創業助力鄉村振興人員一對一包保工作方案》,成立工作領導小組,重點支持培育農村“四鄉”人才創業助力鄉村振興人員對象,配備好“一對一”結對幫扶人員和技術團隊,梳理幫扶清單,分類指導、協調幫扶,為農村“四鄉”人才“出主意”“解難題”,提供個性化創業輔導。
目前,縣級50名重點支持培育對象已全部配備了“一對一”技術團隊并完成了實地走訪工作,從技術指導、貼息貸款、土地協調、政策性保險等方面給予“保姆式”的跟蹤服務。
鄉村振興呼喚年輕人回來。近年來,冊亨縣持續探索機制、創新舉措、強化支持,堅持打好“感情牌”,更要打好“政策牌”“服務牌”,推動青年與鄉村實現“雙向奔赴”,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
團隊成員與前來采訪的央視記者合影
“在遙望星空的晚上,我們開始大聲歌唱,長滿爬山虎的石房,蟬鳴歌唱的山上,水稻長了又長,河流流入村莊,夕陽總是打在臉上,我愛這個地方跳動的心房,相信自己有無限的光芒,大膽說出每個夢想,嘲笑卻不心慌,曲折路上總有希望。”
夜晚有空時,“在村里的年輕人”會唱起這首自編的歌曲“星空下的少年”,一年的時間,越來越多年輕人看到他們、加入他們。在廣袤的鄉村熱土上,在青石瓦房的古寨里,一支朝氣蓬勃的年輕團隊書寫著奮斗故事,定格了青春身影,詮釋著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與擔當。(文/ 特約記者 葉方杰 通訊員 岑敏 圖/ 視聽冊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