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德國對華出口業務不振,對中國的出口僅占其出口總額的6.2%,為2016年以來最低水平。有人將原因歸在中國頭上,認為是中國經濟的疲軟導致了對德國出口貨物需求的下降。
但也有人認為,中國的生產制造能力正在不斷提升,已經開始告別對進口自德國產品的依賴,而這些產品在德國的對外出口中一直都占有重要分量。正如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貿易專家文森特·斯塔默所說:“中國正在攀登技術階梯。隨著其技術的不斷進步,這個國家能夠自己創造越來越多的附加值。”
許多德國人擔心來自中國的需求放緩可能會給德國制造業帶來重大影響,而這種擔心實際上正好反映出一個事實,那就是在過去二十年間,伴隨著中國技術實力的飛躍,中德兩國的貿易關系也在發生結構性的變化。
但即便如此,一些基本事實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作為全球主要工業制造國,以及全球產業及供應鏈重要一環的中國,將持續融入世界經濟。中國目前是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撐力量,舉例來說,沒有中國出口的關鍵原材料以及太陽能電池板,能源轉型就無法實現。
真正阻礙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其實是部分西方國家在一些關鍵科技領域實施的出口封鎖措施。由于擔心中國的崛起會成為其發展的“威脅”,這些國家意在依靠封鎖來拖延中國經濟的發展步伐,尤其是阻礙中國制造業的升級。
對關鍵技術的封鎖限制無疑會給中國制造業帶來困難,但中國也在努力破局,力爭在制造業升級所急需的技術上獲得突破。
不過,即便是有所突破,中國也絕不會“與世隔絕”。中國知道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向發達國家學習之處,且即便未來能夠在科技階梯上占據更高位置,中國也將繼續保持開放包容,因為中國深信,要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助力創造更美好的世界,這才是正確的心態。
伴隨著中國的發展,進口結構有所變化是自然而然的事,而與此同時,西方對華的技術封鎖也自然會產生相應影響。中國進口的變化動態反應了其需求的變化,并非是因為中國經濟“不行了”,也更不可能是因為中國要所謂的“關上大門”。
本文譯自《中國日報》8月8日社論
原標題:West's stranglehold on tech has spillover effects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編譯:涂恬 編輯:李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