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舟飛船,到雄偉的超級大橋和漂亮的體育場館,在一項項中國奇跡的背后,都有著貴州鋼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貴州鋼繩)生產的鋼絲繩的身影。
2022年12月4日20時,位于內蒙古的東風著陸場,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在太空執行任務長達183天的3位宇航員順利返回地球。保證返回艙平穩著落的設備之一,就是安裝在神舟飛船返回艙頂部的鋼絲繩。
貴州鋼繩工程師陸萍說,航天用的鋼絲繩要求較高,飛船內部空間、飛船返回艙重量等都對鋼絲繩的強度提出了極為嚴苛的要求。盡管壓力很大,貴州鋼繩的工程師們還是下定決心,要把這種鋼絲繩研發出來。
成立于1966年的貴州鋼繩是我國金屬制品行業的龍頭企業、全國冶金行業重點企業,也是鋼繩生產領域的“單項冠軍”企業。從“三線建設”時期一路走來,貴州鋼繩一直專注于鋼絲繩的研發。
貴州鋼繩主導修訂的《鋼絲繩—要求》國際標準于2017年正式出版發行。該標準的成功修訂,實現了我國鋼絲繩行業和貴州省主導制修訂國際標準零的突破,表明中國在鋼絲繩制造技術上真正擁有了國際“話語權”。
堅定不移創新發展。貴州鋼繩不斷加強自主創新,加快結構轉型升級,專注于線材制品基礎理論研究和高、新、難產品研發生產,探索新材料、新工藝的創新運用,研發生產了一系列高端產品,其工藝制造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大型場所、重大工程建設奠定了“國產化”基礎,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制造”向“智造”轉變。貴州鋼繩深耕線材制品主業,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在海洋工程、大跨徑橋梁、空間結構、深地資源、航空航天等關鍵核心領域打破技術壁壘,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在補齊國家鋼繩生產短板的同時,還解決了很多國內工程建設領域的“卡脖子”問題,推動制造業向“智造業”轉變。
牂牁江特大橋的主纜,長達1908米,每一根主纜內部包含199根六邊形索股,每一根索股又由91根等長的圓形鋼絲組成,因此一根主纜所需的鋼絲總量就達到了18000多根,它們需要牽拉起重達25000多噸的橋面——這相當于五六千頭成年亞洲象的體重總和。而為了制造出可以承載這一重量的主纜鋼絲,工程師們對酸洗、拉拔、熱處理等每一道生產工序都進行了改進,終于生產出了符合要求的橋梁主纜鋼絲。可是當工程師們用這些鋼絲制作六邊形索股的時候,卻發現做出的索股像制作失敗的麻花一樣扭曲,根本就無法用來制作橋梁主纜。
公司工程師胡郵郵介紹:“我們當時在制索的過程中,就發現這個索扭轉得很厲害,然后我們想到了這個鋼絲是不是有一點問題,于是我們將鋼絲放了100米出來,測它的自旋轉,結果發現它大概旋轉了三到五圈的樣子。”
“當時我們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經歷了大概三四個周,通過不懈努力,最終找到了旋轉的原因,解決了主纜問題。”
貴州鋼繩生產的鋼繩,正在更廣泛應用于不同領域,成為擦亮“貴州制造”的“尖兵”,公司也成為貴州省先進裝備的行業龍頭企業,是鋼絲繩單項冠軍示范企業。
(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