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深圳/香港6月17日電(記者趙瑞希、蘇萬明)“在深圳,可以最快把研究從實驗品變為商業化產品。”來自香港的何耀威已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創業四年。他創辦的科技企業進行了四輪融資,首款產品已經上市。
在深圳河對岸的香港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建設也正如火如荼地推進。這個香港最大的科技創新園區預計于2024至2027年間分階段落成。
深圳、香港,一河之隔。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位于深圳福田區與香港交界處,由深圳河北側的深圳園區和深圳河南側的香港園區組成。2017年,港深簽訂備忘錄,合作發展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2021年,兩地簽署《關于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區兩園”建設的合作安排》,為發展合作區成為“一國兩制”下的“一區兩園”定下了合作方向。
目前,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已籌集60萬平方米科研空間,建設十個專業園區陸續投入使用,吸引了很多與何耀威一樣有創新創業夢的港人進駐。
而在深圳的西邊,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灘涂上拔地而起一座新城。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因深港合作而生、因深港攜手而興。面向香港企業出讓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土地;明確域外法查明和適用機制,保障當事人自由選擇適用域外法權利……一系列政策不斷提升軟硬件環境,推動前海成為深圳的港資港企聚集地。2021年,前海注冊資本1000萬美元以上的港資企業超過2400家。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為前海這個“特區中的特區”擘畫了嶄新前景。根據方案,前海合作區總面積由14.92平方公里擴展至120.56平方公里,為進一步推進深港合作帶來更多空間。
“85后”香港青年劉佳海外留學歸來時,就作出了到深圳發展的決定。從貿易公司里的一名打工人,到創辦跨境電商平臺,他的第一桶金就來自兩地貿易。如今,他在前海運營創業孵化器,為更多港澳臺青年在內地實現夢想助力。
“小時候經常和家人來深圳,看著深圳產業升級過程,感受到了巨大的變遷和機遇。”劉佳海說。
貨拉拉的周勝馥、大疆的汪滔、順豐的王衛……一位位充分利用深港兩地資源優勢實現創業夢想的代表人物,是深港雙城攜手發展的親歷者。
如今,過上雙城生活的港人越來越多。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3.7萬余名香港居民在深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較2018年底增長204%。
為便利港人北上發展,深圳出臺了包括執業便利在內的多項措施。2021年8月,已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跨境執業9年的香港醫生樊敬文拿到了正高級職稱證書,成為深圳便利境外人士在深執業的一個縮影。他說:“有了正高級職稱,就打破了兩地執業資格認定壁壘。我們香港醫生在深圳執業更加便利了,發展空間更大了。”
深圳還通過放寬境外專業人才參加國家職業資格考試限制、明晰各領域境外專業人才執業政策等方式,推進實施高度便利化的境外專業人才執業制度。
深圳的公務員崗位也向港澳青年開放。自2020年底起,深圳定向招錄的港澳籍公務員陸續入職,人員等要素在大灣區內的流動更加順暢,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跑出“融合加速度”。
2021年初,香港特區政府公布“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有689名香港青年通過該計劃來到深圳工作。作為其中的一員,在深圳普華永道從事咨詢工作的李卓熹說:“咨詢工作屬于高端服務業,是香港的優勢產業,也是深圳大力發展的方向之一。來到深圳工作,可以接觸到很多內地企業,增長個人閱歷。”
深港攜手,共謀發展,也共克時艱。這背后,有一份濃濃的同胞情。
2022年上半年,深港兩地都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襲擊。深圳果斷采取“慢生活”方式遏制住疫情發展。但按下“慢行鍵”的深圳,依舊步履不停。深圳口岸是內地供港物資的重要通道,為支援香港抗疫,深圳通過優化跨境陸路運輸模式、開辟水路和鐵路跨境運輸通道等方式,確保深港跨境運輸生命線不中斷。
香港青年丁政凱創作了歌曲《同心抗疫 深港同行》。他說:“深港兩地守望相助,我們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
2月深圳疫情反復時,何耀威第一時間加入了深圳志愿者隊伍,在核酸檢測點服務。他說:“來了就是深圳人,要盡自己的一份力, 同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