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月12日電 今天,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論壇暨新時代大講堂在線上舉行。本次活動以“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聯通共享、低碳發展”為主題,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展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果,助力大灣區發展,由中國日報社主辦,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承辦。
當天上午,聯合國原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日報社總編輯周樹春,中共廣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郭永航致辭。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中國日報視頻制作人、“新時代斯諾工作室”成員內森?威廉姆斯(Nathan Williams),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全球招商總監彼得?赫里斯(Peter Helis),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籌)校長倪明選,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發表演講,講述各地各行業推進大灣區建設的生動故事,展望大灣區美好發展前景。
埃里克?索爾海姆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在綠色轉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世界范圍內已處于領先地位。當前,中國、美國、歐盟等世界主要經濟體均大力推進綠色發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也取得積極進展,與會各方在甲烷減排和森林保護等議題上達成共識,特別是中美聯合發表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惡化的格拉斯哥宣言,此舉尤為關鍵。在中國綠色發展變革進程中,大灣區和廣東省居于重要位置,在中國深化對外開放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非常希望與大灣區開展合作,共同探索如何發揮“一帶一路”倡議作用,推動各發展中國家實現綠色轉型。
林鄭月娥表示,香港特區政府一直與中央相關部委和粵澳政府緊密聯系,積極推進大灣區建設,在“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基礎上,加強與大灣區各城市的互聯互通,并以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精神,尋求政策創新,在“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三方面都取得豐碩成果。香港特區會繼續與其他大灣區城市同心攜手,用好國家給予的大力支持,積極推進大灣區建設,讓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她指出,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習近平主席已宣布中國會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香港將爭取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特區政府希望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在發展低碳社區、開發減碳技術和人才培訓等范疇加強交流和合作,共同為國家邁向“碳中和”作出貢獻。
周樹春表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兩次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充分體現黨中央的高度重視。粵港澳大灣區經過多年協同發展,正在形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和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日益顯現出耀眼的時代光芒和蓬勃的發展勢頭。中國日報作為國家英文日報和國際傳播重點媒體,將一如既往高度關注大灣區發展,講好大灣區故事,積極為大灣區發展提供強大輿論支持和智力支撐。
郭永航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重大戰略。雖受疫情影響,但大灣區建設蹄疾步穩,制度機制“軟聯通”、基礎設施“硬聯通”、科技創新“智聯通”、產業協同“鏈聯通”、交往交融“心聯通”不斷取得新進展,展現粵港澳的厚實合作基礎和廣闊合作前景,體現三地人民共擔民族復興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偉大榮光的強烈愿望和使命擔當。廣州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要論述精神,牢記“國之大者”,與兄弟城市一道,把大灣區建設這篇大文章寫實寫好寫出彩,決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厚望重托,決不辜負三地民眾的熱切期盼。
張曉強指出,大灣區作為新時代“一國兩制”新實踐的重要平臺,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典范,是構建高水平開放新格局的戰略支撐。培育好這一平臺需要貫徹落實好新發展理念。“聯通共享”體現協同發展、開放發展理念,“綠色發展”體現可持續發展要求。他認為大灣區在“硬聯通”“軟聯通”等方面成效明顯,已邁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階段;綠色發展方面,大灣區可在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綠色低碳等方面加大力度,切實發揮國家第三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作用,使大灣區在實現“雙碳”目標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他相信,在中央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參與下,粵港澳三地攜手相向而行,大灣區定會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內森?威廉姆斯分享了他拍攝大灣區系列紀錄片的見聞與感想。在珠海創新園區,他了解了當地政府部門如何服務企業、為創業者提供便利;在相關企業,他看到大灣區在發展藍色經濟和共建現代海洋產業基地方面的舉措,了解到便利高效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正在快速形成,深入理解了大灣區瞄準世界最先進技術和產業,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廣州港澳青年之家,他和來自港澳的青年創業者交流,感到非常振奮。他認為,大灣區在科技助力制造業和創新的獨特發展模式,貫徹了習近平主席“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的重要指示的精神。
故鄉遠在德國的彼得?赫里斯分享了自己在大灣區工作、生活近20年間,見證大灣區日新月異發展歷程的感想和認識。他認為,大灣區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他發現,大灣區的企業在加快向價值鏈上游轉型、加大對本地高質量產品研發的投入和推出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建議,大灣區應在提升國際認可度、提升宜居水平、強化人才建設和引智等方面持續發力。他表示,大灣區現在就是他的家,非常愿意為大灣區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倪明選介紹了香港科技大學建校以來在產學研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大灣區發展,科大(廣州)將于2022年秋季學期正式開學,這是科大新的里程碑。科大將大力發展量子信息科學、人工智能、高階通信等第四次工業革命新浪潮下的重點學科,不斷革新教學模式與學術架構,培養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具有創新思維和能力的人才,并持續加強創新成果轉換,為大灣區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蕭志偉圍繞澳門如何通過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國家環境治理中發揮作用這一主題做了分享。他指出,全球面對共同的環境治理和公共衛生挑戰,除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許多國家還要努力平衡環境治理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參與者、貢獻者和開拓者。他介紹,廣州和澳門在環保領域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就在環境監督監測、工業和應急領域開展深度合作。他建議,大灣區未來應在機制建設、監督執紀和效果評估方面不斷提高工作水平,通過設立綠色發展基金等措施,激勵企業不斷開發綠色、智能解決方案。
在12日下午舉辦的分論壇上,中外政商學界各領域人士分別圍繞“低碳可持續發展”和“聯通共享”的主題開展廣泛而深入的交流,進一步擴大論壇成果,為大灣區發展建言獻策。
中國日報社于2018年初創辦“新時代大講堂”,充分利用自身國際化、全媒體、多語種、多平臺傳播優勢,創新敘事方式,打造新時代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的新平臺,此前已在北京、天津、杭州、成都、澳門、蘭州、嘉興等城市以及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南非約翰內斯堡等地成功舉辦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