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 風起大灣區,這個時代的風口,落在了南海之濱、珠江入海口——粵港澳大灣區,天時地利人和都在這了。
潘洪輝,成長在香港,求學在美國,吸引他回到中山創業的正是這片創新沃土的“灣”有引力。
從初創的12人到現在100多人,從900平方米的研發實驗室到現在擁有約7000平方米的創新服務平臺,短短幾年內,80后潘洪輝所在的康晟生物贏得了國內外近100家生物制藥和生物技術企業客戶的認可和信賴。潘洪輝只是眾多港澳青年的一個縮影,他們“過河”北上灣區,揮灑青春,看好這片熱土的未來。粵港澳的“灣”有引力,都源自其強大的底氣。
站在時代風口上
“十四五”規劃、2035遠景目標……自2017年,中央多次點名粵港澳大灣區,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任都交給大灣區。
而粵港澳大灣區也扛得起這樣的重任。它以全國0.6%的面積貢獻了超過10%的GDP,經濟總量已接近知名的紐約灣區。而以目前快速的增長速度,5年內就有望超越東京灣區,成為世界經濟總量第一的灣區。
這得益于大灣區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表示,受益于改革開放,廣東在40年來形成了強大的發展勢能,為灣區發展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港澳兩大特區長期面向國際,為廣東提供接入國際市場的通道,這是大灣區蓬勃發展的基石所在。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向曉梅認為,“港澳是窗口,灣區就是接口端,雙方緊密合作后就能吸引更大的資源,然后憑借新的人口紅利優勢、腹地優勢高速發展。”這份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將每一個城市自然形成的比較優勢在原本的基礎上有所提升,讓不同地區之間的資源更互補。大融合下,香港的現代金融、深圳的創新活力、廣州的綜合服務、佛山的先進制造、澳門的旅游娛樂、珠海的綠色發展,在一策三地、一事三地、一規三地的政策下,為大灣區的蓬勃發展形成了良好的推動力。
人才奔涌而來
大灣區的規劃和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產生一種感覺——我不是在深圳工作,而是我在灣區工作。因此,打通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流動障礙,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人才交流合作機制,成為了這片創新之地吸引人才的重要一步。
宜居,宜業,宜游,成為大灣區持續吸引優質新鮮血液的源源動力,但對于這代年輕人來說,粵港澳大灣區給予的遠不至于此,廣闊的發展平臺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機遇是這片磁場吸引他們的最強引力。
2012年,潘洪輝選擇回國在中山創業。吸引這位成長在香港,求學在美國的80后回國發展的,是大灣區發展背景下的時代機遇。
“過去十年,國內的生物醫藥發展空間超過了我的想象,而更早進入大灣區,讓企業在此落地,對未來開發國內外市場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占得更多先機。”在潘洪輝看來,大灣區的澳門和香港對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帶來窗口,而背靠中山的生物醫藥產業布局政策將給企業的發展注入強心劑。2019年2月,《綱要》正式印發,明確提出“支持中山推進生物醫療科技創新”,潘洪輝和他的康晟生物在中山完成一次又一次的飛躍。
從眾多就業機會吸引人才,到加大研發和教育投資培育人才,再到優化營商及創業環境人盡其才,粵港澳大灣區雄厚的經濟實力,領先的創新優勢和潛在的未來機遇,讓年輕人有了更多的選擇。
集聚世界一流科技創新平臺
如果說人才是大灣區經濟的紐帶,那么大灣區強大的產業實力就是大灣區經濟日益壯大的最大底氣。
打開地圖,從廣州途經東莞再到深圳的100多公里,串起了廣州琶洲、東莞松山湖、深圳南山等數十個宛若明珠的創新關鍵節點。夜晚降臨,這里是珠三角燈火最為璀璨的區域之一。
廣州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騰訊、復星、唯品會、國美、小米、科大訊飛等27家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龍頭項目匯聚于此;6公里之外的廣州天河,上千家互聯網企業匯集于此,年營收規模超過1000億元;50公里外的廣州南沙,占地3000畝的人工智能產業園,已落戶了云從科技、科大訊飛、小馬智行等人工智能企業。而東莞、深圳、廣州三地同頻共振,不過是粵港澳大灣區科創資源加速集聚的一個縮影。如今,一批重大創新載體串起了大灣區的創新鏈條,隨著創新載體建設的順利推進,大灣區的科技創新也逐步進入源頭創新、產業升級“雙輪驅動”的新階段。
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融合,正成為推動這片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向曉梅認為,“在大灣區建設中,一個很重要的規劃就是大灣區的科技創新規劃。怎樣把粵港澳三地科技優勢以及與全國其他科研力量結合起來,以粵港澳為中心,從科研到技術到產業到人的提升,以及到整個大灣區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目前已經是消費級無人機領域巨頭的深圳大疆科技,正是借助深港合作的巨大優勢,將創新變為現實。在一次公開演講中,大疆CEO李澤湘表示:大疆很好地利用了深圳完善的產業鏈和運營成本優勢,同時把市場定位在全球市場。充分融合了深圳和香港優勢,造就了大疆今天的成功。與大疆類似的,還有小鵬汽車……
嶺南四季花開不敗,陽光雨水充沛。融合、發展、傳承、未來,在這里不斷交織,成為大灣區里的每一個日常。80后潘洪輝的創業故事并不新奇,數十年前,數千萬人從全國各地涌入珠三角,尋找財富、機會與夢想。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建構起巨大的“人才磁場”,每年依然吸引著百萬級的人口持續流入,吸引他們的“灣”有引力,是這片土地的強大底氣。
灣區曾是他鄉,卻正在變成更多人的故鄉。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張瑾
(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