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俄網絡媒體云論壇于12月18日成功舉行。新浪微博執行總編輯陳麗娜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從疫情看微博媒體發展”的主題發言。
新浪微博執行總編輯陳麗娜 攝影:中國日報 朱興鑫
陳麗娜表示,作為傳統媒體的重要發聲和傳播渠道,微博在疫情期間顯現出兩個鮮明特性。一是疫情期間,各級各類媒體在微博上7*24小時不間斷工作,共發布228萬條疫情相關微博,閱讀量達3000億,各地的疫情發布會直播超過1萬場,累計直播觀看人次超30億。二是每天微博上發布的關于疫情知識解讀分析的長文章有幾萬篇,以前臺實名的方式認證了1298個醫護和患者,傳播一線信息。
陳麗娜提到,疫情期間,微博與媒體合作開通了“肺炎患者求助超話”,累計收到上萬條有效求助,加速了患者救治的速度和效率。
陳麗娜表示,疫情期間微博的舉措讓權威聲音更加強勁,同時也推動了媒體人對“后疫情時代”新媒體行業價值和發展趨勢的深度思考:
首先,全媒體的平臺價值將得到充分凸顯。
微博也是視頻化時代發展的受益者,在微博上,百萬粉絲級別的視頻大號超過5000個,視頻與直播構筑起微博全媒體平臺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當然,視頻不是全部,對媒體內容消費訴求而言,全媒體化才是完整媒體生態的最終目標,尤其是對于媒體內容的消費和傳播參與而言。不僅表現在多媒體內容的呈現上,更體現在內容的傳播、討論和互動上,包括有價值的、多元化信息的提供,而不是單純的算法推薦。
全媒體平臺下對有價值信息的認同與傳播,也正印證了那句話“形式不重要,內容才重要”,而全媒體為優質內容全方位展現提供了最好的平臺。
第二,傳播視角將從宏觀向微觀轉變,多元化、差異化的內容傳播將占據主要位置。
新媒體形態有效打破了傳統時空限制,其信息來源和傳播方向呈現出多元多維的立體空間延展趨勢。由普通網友、自媒體提供新聞線索,專業媒體進行深度報道,權威媒體一錘定音的模式愈加明顯,微博成為了各種信息傳播、討論發酵、達成共識的一個平臺。
疫情期間,大量新聞線索來自于個人發布,或者短視頻平臺內容的遷移傳播,主流媒體也大量取樣個人微博作為新聞素材。
第三,傳播矩陣將更加立體,深層次傳播將更受青睞。
微博平臺上有超過17萬政務賬號,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從系統到垂直的矩陣覆蓋。超過3.5萬媒體賬號、6000多市縣域融媒體賬號,搭建起央媒-地方媒體-縣級融媒體的媒體矩陣,年閱讀量超過7000億,極大增強了主流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也是媒體融合升級轉型的主陣地。
但就媒體而言,單純靠媒體號、欄目號這些藍V賬號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升級矩陣,尤其是引入主持人、記者、評論專家等角色,使得內容更具人格性,更有吸引力。
陳麗娜最后表示,新媒體的發展有著巨大想象空間,產品不斷更新迭代,內容精彩多樣,變化才是新媒體唯一不變的地方。媒體人能做的就是去擁抱和接納這些變化,因時而動、順勢而為。她希望中俄兩國媒體可以加深交流,相互取長補短,集中優勢資源,為實現更好的優質內容傳播與文化交流做出貢獻。
2020中俄網絡媒體云論壇由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與俄羅斯聯邦數字發展、通訊與大眾傳媒部指導,中國日報社、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主辦,中國日報網承辦。中俄兩國政府代表、網絡媒體領袖、企業家和專家學者圍繞疫情背景下的國際輿論格局、媒體技術創新、中俄新媒體合作等一系列話題展開深入探討。